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的构建策略与实践
摘要:学习数学知识的目的是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不应只是由数学向生活的简单回归,而是要从理性的角度使课堂教学不断向生活化方向发展。教师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营造生活化学习氛围,让学生从理论及实践两个层面学习数学知识,让学生了解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使学生爱上数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构建策略与实践
引言
学习数学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赋予数学知识生机和活力。生活化教学是当前切实可行的教学方式之一,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有助于沟通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熟悉感,降低学习的难度,能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触及知识的本质内涵,使学生享受数学味、生活味并存的数学学习过程,促进其个体发展。
1小学数学课堂中应树立生活化教学理念
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及教学能力的发展,能对生活化数学教学质量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不断进行自我提升,认识到生活化教学理念对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性,以此为学生打造高质量、高效率的数学课堂。教师可以为学生构建生活化的课堂学习环境,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理解,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融入生活经验,使抽象化的数学问题简单化、生动化,从而实现高效学习。
2小学数学课堂中应利用生活化教学语言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接受和理解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没有掌握教学语言的艺术的教师是不能胜任的。鉴于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使数学语言生活化,这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如在“利息”一课的教学中,笔者用生活化语言向学生提问:“我家里有10000元钱暂时不用,可是现金放在家里不安全,请同学们帮老师想个办法,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些钱?”学生积极思考,想出很多办法,这时笔者顺势引导学生:“选择储蓄比较安全。在储蓄之前,我还想了解一下关于储蓄的知识,哪位同学能够介绍一下吗?”学生竞相发言。在充分感知了储蓄的好处后,学生又主动介绍了储蓄的相关事项,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体会到了生活与数学息息相关。又如在教学“万
以内的加减法”时,教师可先向学生讲解教材内容:“据记载,我国古人在商代就已经使用‘十进制’的方法,‘十进制’是我国古代的一大发明,对世界文化的发展及科学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教材中的这段话虽然介绍了“十进制”,但由于语言较为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仍会存在认知上的困难。而运用生活化语言向学生讲述“十进制”的含义,则会加深学生对“十进制”的理解。如教师可先直接告诉学生“十进制”是一种满十进一的记数方法,我国古代的《三字经》中也阐述了满十进一的方法,“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然后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10000张稿纸、10000粒黄豆,在学生了解基本的万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后,教师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实计算案例对学生进行引导:“小刚的爸爸给小刚买了一个2863元的机器人智能玩具,又买了一套845元的乐高玩具,小刚的爸爸是玩具店的会员,玩具店为小刚的爸爸减去了200元,小刚的爸爸一共花了多少钱?”教师可鼓励学生笔算不连续进位的加法,再逐步引导学生计算万以内的减法,通过这样生活化的语言启发学生理解并掌握万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对于这道题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计算买两种玩具一共需要花费多少钱,再用得数减去商家给小刚爸爸的优惠,即“2863+845-200=3508”,这样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十进制”,降低数学知识的理解难度。
3小学数学课堂中应开展生活化体验活动
数学知识的抽象性较强,而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形象占主导的发展阶段,对于抽象的数学问题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数学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生活化体验活动,加强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的关注,使之更好地理解所学数学知识。如教师可以开展角扮演活动、生活体验活动等,让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如在教学“倍的认识”时,倍数知识是学生学习乘法、除法后的应用拓展,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倍数知识,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开展角扮演活动:在班级内设置“文具店”,指定某个学生扮演文具店的老板,其他学生扮演顾客到文具店买东西。开展角扮演活动能够增强学生的代入感,使学生能够从生活层面入手学习倍数知识,解决倍数问题。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开展生活化活动,在小区内售卖自己看过的旧书,根据书的原价对书进行打折销售。教师引导学生开展生活化的数学探究活动,能够有效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4小学数学课堂中应利用生活化教学用具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结合现实中存在的数学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以降低数学知识的学习难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可以利用哪些生活物品学习数学知识,这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从生活的角度思
考数学问题。在数学学习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教师的作用更多地在于点拨,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学生探究、获取知识,学会思考。如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时,教师首先可以运用常见的实物,如墨水瓶、饮料瓶等,给学生讲解体积的概念。然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推导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取出4个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排成一排,要求学生观察并说出长方体的长、宽、高与体积,学生很快说出了长是4厘米、宽是1厘米、高是1厘米、体积是4立方厘米;接着取出12个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排成三排,得出长是4厘米、宽是3厘米、高是1厘米、体积是12立方厘米;最后取24个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排成三排两层,请学生仔细观察,得出最终的结论。通过以上操作,学生发现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宽、高的乘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一边操作一边观察,有利于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爱学、会学、乐学。
5小学数学课堂中应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生活化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教师在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情境后,鼓励学生在情境中进行自主学习,能够强化学生的感知,使之进行自主思考,从而更好地了解数学问题的产生原因,掌握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从而提升数学学习能力。
在反馈练习时,教师可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架设起“算”与“用”之间的桥梁,让学生利用所学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在学习新知后,教师可创设一些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实践活动情境,让学生及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如在教学完“三角形的稳定性”后,教师可创设帮家人修桌椅的情境;教学完“百分数”后,教师可让学生调查实际生活中有关百分数的应用等。这样可使学生认识到在实际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也能够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真正的培养。
6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为进一步推进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教师要指导学生从生活的角度学习数学知识,同时围绕“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展开教学工作,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结合生活实践学习数学知识的乐趣,促使学生形成乐学善思的思维品质。
参考文献
[1]潘成伟.构建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的四个策略[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20,(10):27-29.
[2]周鹏.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0,(67):109-110.生活处处是课堂
[3]刘晓慧.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J].新课程,2020,(22):21.
[4]刘晓薇.浅谈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策略[J].科普童话,2019,(47):134.
[5]马秀琴.打造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之道[J].读写算,2019,(31):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