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解决实际问题
                                                                     
【摘  要】本文通过课堂教学中的实例,剖析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经常出现的问题,并做出相应的分析,同时根据本人平时的工作实践阐述了一些思考:创设情境应真实、自然、合理;要有利于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并且能够凸显“数学味”,追求实效性.
【关键词】 情境创设;问题;分析;思考.
“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好的教学情境能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静态的数学概念动态化,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从而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下学习数学。反观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情境的创设有时不尽人意,往往出现东施效颦、弄巧成拙的尴尬,学生对于当前情境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一、情境创设过于讲究作秀,欠缺合理性.
案例一:一节公开课:教学内容是苏教版第三册《观察物体》,课堂导入,教师如此设计:
首先多媒体播放“盲人摸象"的故事。
师:为什么每个盲人摸的都是大象,但说出的大象的样子却都不一呢?
生:因为每个盲人站的位置不一样,摸的大象的部位也不一样.”
由此引人新课,并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分析:许多听课教师都感慨这位教师新颖的设计,我却不这样认为.诚然,“观察物体”与“盲人摸象"有某些类似之处,那就是: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站在不同的位置摸大象,摸到的形状也是不一样的。但二者有截然不同之处:一个是用手“摸”,一个是用眼睛“看",二者的行为方式完全不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观察物体”,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观察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强调的是“观察”。试问:盲人怎么去观察?情境目标与教学目标不一致。这里教者教把公开课当成舞台,一味追求新颖,过分讲究作秀,这样创设出来的学情境往往欠缺合理性,而且会影响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长此以往将直接影响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情境创设舍本逐末,毫无“数学味”。
案例二: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倒数的认识》,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互为”的含义,设计了如下情境:
师:昨天我跟你们见了面,互相成了朋友,好朋友见面一般会怎样?学生还没有明白老师的意思,老师接着说:好朋友见面一般都会握手,是吧!谁来表演给大家看.一名学生走上讲台与老师握手。
师:来,举高些,给大家看看,几个人才能握手?
师:一个人能握手吗?
师:你表演给大家看看。(学生表演)
师:还得要两只手、有两只手才能握手,同意吗?
师:昨天我们已经认识了,互相成为了好朋友、你是怎样理解“相互成为朋友”这句话的?
生:“相互成为朋友”的意思就是:我是你的朋友,你也是我的朋友。
分析:数学味就是数学思维的含量。数学思维是数学学习的“根”,情境的创设应有利于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深入思考,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建构。可是这一情境的创设教师为了使教学顺畅,设计了一些过渡性、暗示性问题,甚至设置了一条狭隘的思维通道,使得学生无需探究或者稍加尝试结论就出来了,忽略了数学内在实质的思考与探索,舍本逐末,冲淡了数学味。这种把知识嚼烂了再喂给学生的所谓“铺垫”,对于发展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是不利的。
三、情境创设形式单一,滥用多媒体。
案例三: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认识年月日》,这是一位教师在一次公开教学活动中的一个尴尬片段:
生活处处是课堂上课不久,师提问:同学们你知道年月日是怎么形成的吗?接着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把教学内容表现得非常生动形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突然,电脑操作出现故障,课件无法正常运行,上课教师手足无措,无所适从,上得大汗淋漓,最终向电脑教师抛去求救的目光,经过电脑教师的及时检修,电脑又恢复了正常,课又热热闹闹地进行下去。
本案例中,幸亏电脑教师的及时到场,使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假设修理电脑的教师碰巧不在,结果又会如何呢?
分析:现代信息技术对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确实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也让教者和学者都津津乐道。但是,在多媒体的使用上不少教师却走进了误区。一提到创设情境就直接和使用多媒体画等号,导致课件的使用泛滥成灾.课堂上教师关注的不是学生,而是不停地在讲台上忙碌操作,脑子里不停地思考着下一步的点击切换,教师成了电脑操作工和解说员,既而失去了捕捉鲜活资源来创设“生成性情境"的机会,这种多媒体情境创设单一化是不可取的。
名师斯苗儿曾说过:“情境只有在为教学内容服务时才叫好情境,否则,一切花哨的形式都是多余的。”然而应该创设怎样的教学情境,如何巧妙地运用教学情境,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是值得教师去思考的问题。下面是我在使用“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情境创设的几点实践和思考:
一、情境创设要真实、自然、合理。
案例四: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认识分数》这一课的最后如此设计:
(播放中央电视台的有关“多美滋奶粉"的广告,情节是这样的:冬冬将蛋糕平均分成4份,却发现一共有8个小朋友,灵机一动,从中间横着切一刀,便将蛋糕平均分成了8份.正在这时,第9个小朋友出现了.怎么办呢?冬冬又将自己的那一块一分为二,将1份送给了他。)
生:看到第一幅画面,我联想到了……
师:瞧,把蛋糕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蛋糕的1/4.
生:我还联想到了,我是从第二幅画面联想到的,你看,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8份,每份就是1/8。
生:看了第三幅画面,我还联想到了1/9。
生:(立即招来好多个同学的反对)不对,不是。
师:看到第九个孩子,联想到的确很自然。不过为什么第9个孩子分到的蛋糕不能1/9用表示呢?
生:因为蛋糕没有平均分成9份,我觉得可以想到……
师:说说你的想法。
生:如果冬冬最后真的把自己手中的那一块平均分成2份,那么,每人应该分得。
师:不过,这里的是整块蛋糕的吗?
生:不是,是平均分成8份以后,每一份的1/2。
生:是整块蛋糕的的1/16。
思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情境创设中,强调创设尽可能实在的真实情境,因为真实的情境接近学生的生活体验,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广告中生动的画面、流畅的音乐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师将广告引入数学课堂真实而自然,学生在宽松和自由的气氛中学习知识、理解知识,真切感受真实的生活情境中的数学,体会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而本案例中的广告情境即不造作又不花哨,能扎实、又合理地融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效地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更好地引导学生体会分数的意义。
二、情境创设要有利于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案例五: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用字母表示数》这节课中,引导学生体会并理解含有字母的式子既表示关系,同时又表示结果,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帮助学生解决这一认知难点,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
多媒体动画出示一个魔盒,学生只要输入一个数,这个数经过魔盒的加工,出来的便是另一个数,如输入的是7,出来的是17;输入的是12,出来的是22……
学生跃跃欲试,经过几次尝试后,发现奥秘:魔盒是按一定的关系式来加工数的.于是,输入“20”,出来“20+10”;,输入“78”,出来“78+10";,输入“1。5”,出来“1.5+10”;输入字母“b”,便出来“b+10"。
思考:这里,通过魔盒,创设输入‘b’出来‘b+10’”这一情境,从而让学生深切体会出来的 “b+10”就是结果.而在进入的数与出来的数的不断变化中,却又存在着不变:出来的数总是进入的数加10,魔盒是按“b+10”的关系式进行加工的,即“b+10”又表示一种关系。可见,选择“魔盒”这一情境,能比较顺利地让学生接纳了这种典型的代数思维方式,解决了学生认知上的困难,圆满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教者在创设情境之前,首先,要深入的理解教材,掌握教材提供的知识脉络,弄清知识点发展的基础,创设基于此基础之上的教学情境。其次是要深入的了解学生,把握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和思维方式,实事求是地在情境教学中对学生的知识基础给予适当的点拨,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思维障碍给予适当的引导,从而达到教学活动的水到渠成、理所当然,轻松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三、情境创设要凸显“数学味”,追求实效性。
案例六:我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练习课》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
“王老师家里准备制作一个长是15分米,宽是13分米,高是18分米的衣柜,放在客人房里,客人房里多余的空间大约是8平方米,能放的进去吗?那么老师至少要购买多少木板?同时给柜子涂上白油漆(背面不涂)请问涂油漆部分的面积是多少?能容纳多少衣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