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13. 材料的安放位置、顺序及其调换
请先关注作者,不错过最近更新哦!
记叙文阅读是中考现代文阅读的必考文体,且所占分值较大,比如河南中考,满分120,现代文阅读两篇共28分,其中记叙文阅读是第一篇,一般占16分。
这里所说的记叙文,其实也包括了散文和小小说。因为这三类文体考点和题型比较相近,所以都将其放入记叙文阅读这一类来进行分析。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第13讲:材料的安放位置、顺序及其调换
【常见题型】
1.给一段材料(给一句话),应放在第X段的后面?为什么?
记叙文的顺序
2.给一段材料(给一句话),应放在第X段和第X段(第X句和X句)中间?为什么?
3.文中作者先写XX,再写XX,这样安排的用意是什么?
4.文章第X段中为什么会提到XX?
5.几个段落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6.第X段和第X段的顺序能不能调换?为什么?
【答题技巧】
1.材料的安放位置和顺序:
所有的材料都是为中心服务的,作者也是依照中心安排材料位置和先后顺序的。
时间上由先往后,内容上由浅入深,这是文章材料安排的基本规律。但有时,作者会有意打乱这样的顺序,以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参考第4讲中的倒叙、插叙的作用),这就是现代文阅读中的常考点。
2.材料的调换:
分析段落顺序能否调换,可以按下面的步骤操作:
①概括相邻两段的各自内容,分析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这两段之间如果存在着时间先后、前因后果、前浅后深、前表后里等关系,就不能调换位置。
②从这两段与上下段的关系来看,前一段与上一段的关系紧密或者后一段与下一段的关系紧密,这两段
就不能调换位置。
③看这两段前、后或者文章开头有没有暗示语。暗示语往往有递进、并列、先后等暗示,决定了段落间的关系,可以从暗示语来看这两段能不能调换位置。
【答题格式】
1.给一段材料,应放在文章哪一段之后?为什么?
①应放在第X段之后;
②概括材料的内容;
③内容上与文中第X段介绍的XX事物的XX特点相一致;
④符合文章XX的写作顺序(XX的行文结构);
⑤因此应放在第X 段之后。
2.给一段材料,应放在文章哪两段之间?为什么?
①应放在第X1段和第X2段之间;
②X1段介绍了XX,材料段承接上文,介绍了XX;
③引出了X2段对XX的介绍;
④符合文章XX的写作顺序(XX的行文结构);
⑤因此应放在第X1段和第X2段之间。
3.文中两个句子的位置能否调换?为什么?
①不能调换。
②简要概括这两句话的主要内容,并强调其中一句与前文顺序一致或符合搭配习惯,有内在的逻辑关系。
③如果调换就不合逻辑了,所以不能调换。
4.几个段落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示例1:①不能颠倒。
②这些段落是采用XX(顺叙、倒叙、插叙)的记叙顺序。
③再答该记叙顺序在文中的作用。
示例2:①不能颠倒。
②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
③这些段落与上下文的总起句或概括句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④这些段落是顺承或递进关系,环环相扣。
【典题例析】
2017年德州中考题《精神明亮的人》
附文:精神明亮的人(王开岭)
1十九世纪的一个黎明,在巴黎乡下一栋亮灯的木屋里,居斯塔夫·福楼拜在给最亲密的女友写信:“我拼命工作,天天洗澡,不接待来访。不看报纸,按时看日出(像现在这样)。我工作到深夜,窗户敞开,不穿外衣,在寂静的书房里……
2“按时看日出”,我被这句话碎然绊倒了。
3一位以“面壁写作”为誓志的世界文豪一个如此吝惜时间的人,却每天惦记着“日出”,把再寻常不过的晨曦之降视若一件盛事,当作一门必修课来迎对……为什么?
4它像一盆水泼醒了我,浑身打个激凌。我竭力去想象、去模拟那情景,并久久地揣摩、体味着它——
5陪伴你的,有刚刚苏醒的树木,略含咸味的风,玻璃般的草叶,潮湿的土腥味,清脆的雀啾,充满果汁的空气……还有远处闪光的河带,岸边的薄雾,怒放的凌霄,绛紫或淡蓝的牵牛花,隐隐颤栗的棘条,月挂树梢的氤氲,那蛋壳般薄薄的静……
6从词的意义上说,黑夜意味着“偃息”和“孕育”;而日出,则象征着一种“诞生”,一种“升矗”和“伊始”,乃富有动感、汁液和青春性的一个词。它意味着你的生命画册又添
置了新的页码,你的体能电池又充满了新的热力。
7正像分娩决不重复,“日出”也从不重复。它拒绝抄袭和雷同,因为它是艺术,是大自然的最重视的一幅杰作。
8黎明,拥有一天中最纯澈、最鲜泽、最让人激动的光线,那是生命最易受鼓舞、最能添置信心和热望的时刻,也是最能让青春荡漾、幻念勃发的时刻。像含有神性的水晶球,它唤醒了我们对生命的原初印象,唤醒体内某种沉睡的细胞,使我们看到远方的事物,看清了险些忘却的东西,看清了梦想、光阴、
生机和道路……
9迎接晨曦,不仅仅是感官愉悦,更是精神体验;不仅仅是人对自然的欣赏,更是大自然以其神奇力量作用于生命的一轮撞击。它意味着一场相遇,让我们有机会和生命完成一次对视,有机会认真地打量自己,获得对个体更细腻、清新的感受。
10“按时看日出”,乃生命健康与积极性情的一个标志,更精神明亮的标志!它不仅仅代表了一记生存姿态,更昭示着一种热爱生活的理念,一种生命哲学和精神美学。
11透过那桔晨曦,我触摸到了一幅优美剪影:一个人在给自己的生命举行升旗!
12在一个普通人的生涯中,有过多少次沐浴晨曦的体验?我们创造过多少这样的机会?
13仔细想想,或许确实有过那么一两回吧。可那又是怎样的情景呢?比如某个刚下火车的凌晨——睡眼惺松,满脸疲态的你,不情愿地背着包,拖着灌铅的腿,被人流推搡着,在昏黄的路灯陪衬下,涌向出站口。踏上站前广场的那一刹,一束极细的腥红的浮光突然鱼鳍般游来,吹在你脸上——你倏地意识到:日出了!但这个闪念并没有打动你,你丝毫不关心它……14或许还有其它的机会,比如登泰山、游五岳什么的:蹲在人山人海中,蜷在租来的军大衣里,无聊而焦急地看夜光表,熬上一宿。终于,当人开始骚动,在巨大的欢呼声中,大幕拉开,期待由久的演出开始了……然而,这一切都是在混乱、嘈
杂、拥挤不堪中进行的。越过无数的后脑勺和下巴,你终于看到了。和预期一模一样。你会突然惊醒:这是早就被设计好了的,美是美,但就是感觉不对劲儿。
15而更多的人.或许连一次都没有!一生中的那个时刻,他们无不蜷缩在被子里。他们在昏迷,在蒙头大睡,在冷漠地打着呼噜——第一万次、几万次地打着呼噜。那光线永远照不到他们,照不见那身体和灵魂。
16放弃早晨,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你已先被遗弃了。意味着你所看到的世界是旧的,和昨天一模一样的“陈”。仿佛一个人老是吃经年发霉的粮食,永远轮不上新的,永远只会把新的变成旧的。意味着不等你开始,不等你站在起点上,就已被抛至中场,就像一个人未谙童趣即已步入中年。
17多少年,我都没有因光线而激动的生命清晨了。
【题目】“与福楼拜相比,我们对自然又是怎样的态度呢?”这句话应放在文中哪两段之间?为什么?(3分)
【答案】第11段和第12段之间。(1分)承上启下,以普通人反衬福楼拜,突出作者对后者人生态度的肯定和赞赏,批判我们的懈怠和疏懒。(2分)
【答案解析】
此句中“福楼拜”与“我们”两个词表明上文讲的与“福楼拜”有关,下文与“我们”对自然的态度有关。结合文章内容可知,第11段“一个人在给自己的生命举行升旗”中的“一个人”指“福楼拜”;第12段中提到“我们创造过多少这样的机会”,所以应放在第11段与第12段之间,起承上启下作用;再联系文章中心作答。
【典题例析】
2017年资阳中考题《总有些感恩有始无终》
附文:总有些感恩有始无终(米立)
①待在家里的那几天,父亲的脸笑成了一朵花,我却犯了愁:一是连着几日,我都没有到合适的养老院;二是我不知道该怎样跟父亲提这件事。
②父亲似乎看出我的顾虑,一再追问,我被迫说出此番回来的目的。
③我说:“爸,我在北京的工作很稳定,没法回来陪你,但是,我的收入又不高,不能把你接到北京照顾,所以,我想帮你家养老院,你在那里生活,我也会放心一些。”我极尽诚恳地说着这一切,但心里明白,只是借口而已。父亲听完,神情黯淡下来。
④虽然我知道他不会和我一起去北京,他肯定舍不得离开这个生活了一辈子的家,可他如果真要待在家
里,我难免又会心烦。毕竟这是生我养我的父亲,在他的生活快要不能自理的时候,我不允许自己不以为意。
⑤没想到,父亲回过神来,笑着说:“我觉得咱们社区的那家就很好,我明个儿就搬过去。”
⑥那家养老院,我考察过,环境太差,我于心不忍。父亲固执地开始收拾一些生活用品。他一边收拾,一边喃喃自语:“去养老院好,去养老院好,去了,孩子也省心。”
⑦看着父亲在昏暗的灯光下佝偻的背影,我再也忍不住了,鼻子发酸,潸然泪下。但是很快,我就抹去腮边的泪水,生活让我只能这样选择。
⑧那个晚上,父亲的言语一直不多,他不停地摆弄家里的物件,翻翻这个,动动那个,一副极其舍不得又无奈的表情。我不忍看下去,早早回到自己的房间。
⑨那天晚上,我久久无法入睡,从门缝里钻进来的灯光告诉我,父亲也是一夜未眠。夜晚那么漫长,父亲的叹息声时不时地穿过厚厚的门板,冲击着我的耳膜。
⑩第二天一早,当我肿胀着双眼,出现在父亲面前时,他一脸快乐的表情,仿佛从来就没有伤感过,没有失落过。
⑪早餐是父亲做的,煎蛋、豆浆,还有几个热乎乎的包子。我一眼便认出那几个包子是原来上中学时,校门口那家的。我非常喜欢吃他们家的包子,后来上大学,偶尔回来,父亲一大早便骑上自行车,给我买回来。现在,父亲老了,骑不动车子了,一定是早上赶了好远的路才买回来的。
⑫父亲见我发愣,笑着说:“快吃,快吃,一会凉了,我早上晨练,专门用保温瓶给你带回来的。”
⑬最后,我把早点一扫而光。收拾完毕后,父亲最后一次检查家里。一路上,父亲一直走在前面,我看不清他的表情,但我能看到他的背影。想起年少时,父亲第一次送我上幼儿园的
情形:他一直把我抱在怀里,直到进了幼儿园,才极其不舍地把我交给老师。初去的那几天,我总是哭闹,后来,父亲把我送到幼儿园,他一直站在幼儿园的栅栏门外,看我在院子里玩耍。隔着栅栏门,看到父亲,我再无惧怕,玩得很开心。現在,我依然清晰地记得那时的感觉。每天放学,我都渴望父亲早些出现在幼儿园门口……
⑭而此刻,父亲就像一个孩子,我把他送进养老院,他是否也会不适应,是否也会想着有一天,我会出现在养老院门口,接他回家。
⑮我再也忍不住了,泪如泉涌。正是眼前这个人,给了我一个家,陪着我渐渐长大。我从背后抱着父亲,开始觉得我是那样渺小、自私、卑鄙不堪。以前,父亲有我有家,后来,我离他越来越远。现在,
我竟然让他连个家都没有。想到这里,我忍不住失声痛哭,父亲一直没有转过身,但我感觉到手背上有父亲掉落的泪。
⑯我哽咽着说:“爸,咱不去了,咱回家吧。”他拼命地点头。
⑰几天后,我带着父亲回了北京。我可以吃得差一点、穿得差一点,可是给了我生命、给了我家的这个男人,我再也不想让他受半点委屈。自此以后,我会一直在父亲身边,站成一棵树,开满一树感恩的花,花叶不败,感恩无终。
【题目】有人认为“父亲送我上幼儿园”那件事应放在“父亲给我买包子”之前写。你认为可不可以这样写?试说明理由。(2分)
【答案】(2分)不可以。①因为原文使用插叙,将“父亲送我上幼儿园”那件事插入在“我送父亲到养老院的路途”中来写,两者恰好形成对比;②这样安排,使父亲形象更感人,“我”更渺小,对“我”的思想触动更大,从而改变了我送父亲到养老院养老的做法。(每点1分,意思相近即可)
【答案解析】这道题先要理清本文的记叙顺序,全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父亲给我买包子”发生在第二天一早,“父亲送我上幼儿园”是父亲与“我”一起去养老院途中“我”看到父亲的背影而回忆起的,属于插叙,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插叙的作用来答。
怎么样?掌握住相关考点和题型了吗?仔细揣摩,多加练习,提高理解和表达的准确性,完全能做到一分不失的哦!
关注作者,收藏专栏,不错过最新更新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