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预设,提高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明德小学部语文教师课堂教学沙龙活动纪要
石头书时间:2007年10月2日
地点:明德实验学校小学部六(6)班
主题:精心预设,提高课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主持人:张辉
纪要:
张辉:各位老师,今天我们大家欢聚一堂,一起畅谈“问题设计的有效性”。构建真实有效的课堂,优化学生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我校对课堂教学研究的热点,随着“倡简、务本、求实、有效”的八字方针的提出,语文教学正走向去芜存菁、返璞归真的阶段。无论是以表演为主的情趣课堂还是华丽堆积的诗意语文;无论是生成与预设的孰重孰轻,还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从教学设计到课堂教学行为,都将经历一次客观的考试,那就是是
否真实有效!对学生语文素养提升有效,对学生终身发展有效!今天我们将紧扣“问题设计有效性”展开谈论与交流。非常有幸的是,我们今天请到了小学语文教学专家、教研室王绪楼主任和魏星老师参与、指导我们的活动,让我们以最热烈的掌声欢迎他的到来。他们的到来将使我们这次活动锦上添花、质量飞升。
活动的程序是这样的,我们分三步进行。第一部,各组指定代表阐述自己对“问题设计有效性”的认识。第二步,自由发言,每位老师都要参与进来,可以谈自己不同的见解,可以提出自己在教学中的疑惑。第三步,走进专家,由我们今天请到的两位专家对老师们的困惑指点迷津,并提出指导性意见。
薛艳玲:我想谈一下问题设计的有效性首先来自于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能力,大凡名师的课堂都充满情趣,是因为他们坚持阅读,自身具有丰富的文化内蕴,在实验中不断地独立思考,对文本进行立体的解读,超越性地解读,问题设计自然充满了情趣,上课自然有了灵气。
张辉:吃透文本,问题设计才能更有效。
刘颖:目前提倡简约化课堂,需要我们的问题简而有效。对于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来说,要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言素养的整体提高。我认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课堂教学是否有效性还取决于教师的扎实基本功和教师教学的智慧。课堂上有效的提问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解读,学生语感的培养取决于教师对语文的感悟,学生的书写取决于教师的示范,课堂上有效问题与无效问题的产生,取决于教师机智的取舍。所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呼唤教师要多读书,多研究,多思考,多实践,教师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丰富的教学资源。所以教师要不断地锻炼自己,开发自身的资源。开放现有的资源,使课堂扎实有效。
1、变单一的视觉感,为多角度信息参与。可以以肢体语言理解词语。如理解《小河与小草》中“紧紧抱住”;可以以肢体语言辨别同音字,如“生与升”,利用动作参与;还可以参与肢体语言,朗读课文。
2、利用生活资源,帮助学习语文,提高教学有效性。如理解《小河与小草》中“浑浊”一词;《梅兰芳学艺》中的“紧盯”一词。
张辉:是的,再先进的声光电,赶不上教师的深厚的教学基本功。
许陶陶:有效的提问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紧张而愉快地思维,深入课文意境,具体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对知识的兴趣,产生对文本的深刻认识和理解,进一步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语文教师应怎样提问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首先,设疑激趣要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比如,我在教学《石头书》一课时,老师问学生:我们班不少同学很爱读书,谁来说说你都读了哪些书?学生介绍了许多、师又说:同学们真实博览书,可有一本书你们肯定没看过,板书《石头书》,想不想知道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赶快到课文中答案吧。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异常高涨,拿起书本读了一遍又一遍。
其次,问题要明确,问什么,怎么问,既要讲究方式又要表达清楚,这样学生才不会无目的的乱想,教师提问要考虑儿童年龄特点、心理特点。
第三,所提问题要有启发性,要有价值,要围绕课文的重难点来设计,在教学《东方之珠》一课时,我问学生:课文介绍了香港的哪几个地方?你最喜欢哪儿?为什么呀?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在朗读中品味,感受香港的繁华与美丽。
最后,教师提出问题要有层次,循序渐进地提问才能使学生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如一位教师
教学《掌声》,课堂中她提出的几个问题,层次分明,思路清晰。她问:课文中掌声送给谁?谁把掌声送给小英?同学们为什么要送给她掌声?如果小英就在教室里,你想对她说什么?这掌声不单单是一种声音,它是什么?就这样,引领学生层层深入文本,学生才能读出味,悟到情。
翟艳秀:我认为提出的问题要具有挑战性、思维含量要高。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1、提问能激起学生求知欲望;2、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需要去提问;3、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需要去提问。
张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依赖于我们课堂问题的设计,问到学生的心坎儿上!
朱清华:大家从教师角度谈得多。我们来审视一下一些教学环节,是否有效要看是否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我们要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上多下功夫。一些公开课学生捧着资料读,课再精彩有何用?我们教师要有“一课一得”的意识。每节课后都要反思问题设计是否有效,哪些问题设计是失败的,这样日积月累教师问题设计能力就自然地提高了。
我认为问题的设计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从学生现有知识能力水平出发,有些问题一提出所有学生不要思考都对答如流了,这样的问题、谈何有效?
张辉:问题要问在关键处、问在刀刃上,问在学生最近发展区。
李秀萍:课内提问要能使学生向课外延伸,要引领学生走得更远。
张辉:是的,教师能走多远,学生就能走多远,甚至走得更远。
陈海英:教师的提问应该注意什么呢?1、提问的指向要面向全体,而非个体。2、提问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3、提问要使学生有探究的需要,有梯度、有层次性、由浅入深。4、教会学生的提问。引导学生会问。
张辉:陈老师谈到了关于问题提出后的等待,很有价值。美国学者罗威通过等待时间延长的实验发现,在那些把等待时间延长了一秒至5秒的教师的课堂上,发生了下列令人可喜的变化:学生的回答的平均时间延长;学生回答的主动性和正确程度提高;学生不能回答问题的可能性减小;思考之后回答的现象增加;从事实推论得出的结论增加;学生的提问增加;学生做出的贡献更大。
杜互东(校长):我想谈谈我的思考——《问题设计指向正确 课堂教学凸现实效》。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由于教师设计的问题缺乏正确的指向,导致学生的学习出现过偏、过易、过难、过怪等不良现象,使教学耗时而低效或无效。那么,教师在问题设计中如何保持正确的指向,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真实而有效”的目标呢?
1、问题设计要指向教学目标。教师在全程教学中始终要“心怀目标”,牢牢抓住目标设问,这样才能有的放矢,环环相扣,全面而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2、问题设计要指向课后问题。课后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一般瞄准的是文章的整体或文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在问题设计时如果紧紧围绕课后问题来进行,或以原问题来设问,或对原问题进行适当分解或生发,就能牢牢抓住文章重点和语言训练的重点,使教学少走许多弯路,既省时又高效。例如《天鹅的故事》文后有两个问题:(1)“破冰勇士”指谁?为什么说它很顽强?(2)老人为什么没有向天鹅开,却把挂到肩头,悄悄地离开了湖岸?第一个问题直指课文老天鹅奋力破冰的重点内容,教学时,完全可以用这个问题引领重点段的学习,但仅此问题还不够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老天鹅丰满而鲜明的印象。在师生对第一个问题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设问:当时冰面上会出现什么景象?你对老天鹅有什么话要说
吗?让学生通过想象和有感情的表达来提升对天鹅精神与品质的认识。对于第二个问题,教师在引领学生对斯杰潘老人的心理作了一番探寻后,还可以设问:斯杰潘老人回去之后会怎样做?贝加尔湖的未来会呈现出怎样的景象?让学生进行想象和推测,从而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这样,抓住课后问题而设计问题,能够使文本的潜在价值得到更充分的体现。
3、问题设计要指向阅读探究。教师设计的问题必须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引发学生的探究行为。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对于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问题要适当超出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认识水平,使学生产生“跃跃欲试、欲罢不能”学习心理,从而通过自主的阅读和探究,实现认识和能力水平的再提升。如果问题过难或过易,就容易引发学生的不良情绪,使阅读探究活动无法走向深入,训练目标不能有效达成。例如不少教师在教学《生命的壮歌》一文时,喜欢从文题设问:课文为什么叫《生命的壮歌》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读书体会,然后我们一起交流。这个问题的设计的确指向了阅读探究,但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难度过大。学生对“生命的话题”接触太少,另外对“壮歌”内涵知之甚少,探究起来很难知道从何处切入,交流起来也只能浮在表面,无法走向深入。如果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已经实现了从情节的感悟到对蚁及羚羊精神的提升,
那么再让学生来谈论课题的确立就会顺畅而深刻了。因此,问题设计不仅要指向阅读探究,还要有效地促进阅读探究,使其开花结果。
4、问题设计要指向程度延伸。课文无非就是一个凭借。教师要通过巧妙地设问,让学生借助这载体达到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与广度”。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我们要通过有价值的问题促进学生去实现知识向宽度拓延、见解向高度提升、情感向深度延续、技能向广度发展。而能否达成以上目标关键在于问题的设计是否关注了学生的回答,关注了学生的生成。根据学生的回答设问,根据学生的生成的设问就能使学生的想象、思维、情感、见解顺利走向深刻,得以提升。当遇到“风是绿的”的回答时,“云房子是黑的”的生成时,我们不妨接着设问:你是怎样想的,谈谈你的见解好吗?这样的问题往往能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唤起他们对自然与社会的关注。这样语文教学才能达到培养孩子、滋养生命的高度。
5、问题设计要指向道德提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新课程理念下的
语文正在成为学生个性展示的舞台。学生在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下生发出许多富有个性的见解,其中不乏对道德的认识和判断的。对于这一类的见解,我们不能一味地予以肯定,要通过问题的设计来引导他们明白正确的做人道理,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观。不少教师在教学《三袋麦子》一文时,似乎都要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小猪、小牛、小猴各有各的做法,你赞同哪一个的做法呢?学生自然有赞同小猪的,有赞同小牛的,有赞同小猴的,并各自陈述了理由。教师面对这样的回答不能简单地用“你真有见解”、“你真聪明”去一概肯定。因为文本的价值取向就是让学生通过对三者做法的对比,树立“用智慧和勤劳换甜美的收获”的价值观念。如果我们一味地取肯定,则会使学生在价值观念的确立上偏离正确的轨道。面对学生不同的回答,教师应该及时设问:“谁的做法更值得我们学习呢?谈谈你的理由。”这样,让学生的目光聚焦在小猴身上,挖掘小猴聪明而勤劳的品质,逐步树立“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去创造美好生活”的人生观。这样,学生的认识经历了由发散倒聚合的过程,道理越谈越明,越辨越真,达到人与文本的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