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廉洁故事教案
一(2)班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选取的事迹,使小学生树立勤俭朴素、遵守纪律、明辨是非的基本观念,初步形成公民意识、法律意识以及诚实正直、遵纪守法等良好品质。
2、使他们从小就了解反腐倡廉的有关知识,从小培养学生敬重有操守、重清廉的古今人物,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3、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形式让学生从小树立廉洁自律的意识,使学生意识到廉洁就在我身边,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二、教学重点:
1、让学生认识廉洁教育,培养学生的廉洁品德
清正廉洁的故事
2、让学生懂得廉洁教育从我做起,防腐拒变,努力学习。
三、资料准备
课件:儿歌、清正廉洁人物图片、歌曲《廉洁歌》
四、教学过程:
()导入
出示
可以组成那些词。(廉洁、廉耻、清廉、廉明、廉正)
洁:就是洁白,
指的是有道德修养、行为纯洁、光明磊落的人格。
从古至今,有不少人用一身正气,一世清白大大书写了这个字。 问:同学们,你知道是什么意思?
问:廉洁指的是什么?
廉洁就是清廉、洁白,不贪污。
(学生畅所欲言)(学生可能说到的廉洁是:责任、节俭、自律、奉献、知耻、诚实、惜物、不昧金、不攀比?
()明理,认识廉洁
故事一:《两袖清风的于谦》。
1、读一读,看,故事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于谦两袖清风?
一身布衣,两袖清风
2、你对于谦还有哪些了解?(石灰吟)
3、学生读一读,
4.问:《石灰吟》这首诗抒发了于谦怎样的一种情怀?
5.这首石灰吟更是于谦一生的写照,作者以石灰作比喻,来表明他为国尽忠、不畏权贵的
品格和坚守高尚情操的的决心。
6、小结:于谦是古代历史上廉洁为公的一个杰出代表,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许许多多像于谦这样廉洁自律的人,他们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发挥了一可估量的作用。我们再来看一个小故事。
故事二:《周总理的廉洁故事》
我作为国务院总理,工作是失职的,对不起那里的人民。
周总理的廉洁从政深入人心,不是表面的,是实实在在的。70年代初,素有苦甲天下的甘肃定西连续20多个月没有下过一场透雨,许多众不仅缺衣少食,连饮水都十分困难。在中央召开的工作会议上,来自甘肃的宋平同志汇报了定西的灾情。周总理听完汇报,神十分严峻。他说,要想尽一切办法把众组织起来,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改变面貌。后来,中央工作会议召开全体会议,周总理在大会上心情沉重地说:我听到了甘肃中部地区众生活困难的情况,心里难过,很不安。解放20多年了,那里的众生活还这样困难,我作为国务院总理,工作是失职的,对不起那里的人民。会后不久,总理便派工作组到甘肃,带去粮食
、棉衣、棉被等救灾物资。若干年后,当人们看到定西众仍穿着当年总理亲自布置发放的棉军衣时,无不感慨万千
家乡的事应由当地党政部门管。
周总理出生在淮安,童年时代都是在淮安度过的,因此他对淮安怀有深厚的感情。他爱淮安,但他更爱伟大的祖国,从不因为淮安是他的家乡而给予额外的照顾。1960年,淮安县委负责同志到北京时,见到了周总理,在汇报了淮安县10万亩棉花喜获丰收的情况后,提出想办一座纱厂。按理,这对总理来说确实不是什么大事,但当时正值困难时期,周总理一方面鼓励他们,一方面又引导他们说:你们种棉花,就要办纱厂,那上海的纱厂就吃不饱了。最终没有同意。1962年,总理的家乡淮安遭受了特大洪水,苏北大片农田被淹。江苏省政府给总理写信,请求支援。总理看完信后,心里沉甸甸的。调拨人力物力支援灾区是完全应该的,只要总理一句话就可以了。但总理说:我家乡的事应由当地党政部门管,该怎么办由他们拿主意。总理对家乡怀有深厚感情,但在涉及家乡的问题上从不偏私,一概秉公办事。
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你觉得周恩来总理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说)从哪儿可以看出来?(学生说)
其实,清政廉洁的典范从古至今是数不胜数,课前我们同学已经做了收集,谁来讲讲当代人物清正廉洁的故事。(学生讲当代人物故事1—2名)
教师明确:
1)廉洁,在行政管理中的重要性,廉政才能取信于民。
2)廉洁是美德之一,受人爱戴。
3)廉洁可抵制物欲横流。
4)廉洁是大公无私的表现。
5)廉洁可提高人的内在修养。
听完后讨论:听了这个故事,你最受感动的是什么?有什么启发?(学生畅所欲言)
(三)、联系实际,关注周围人的廉洁。
案例呈现:
在我们的校园生活中还有一些与廉洁自律不和谐的现象,这些现象影响着我们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
1、老大爷患了感冒,到医院去看病。本来只须花几十元钱就能治好病,医生却叫他先化验,结果光化验就用了三百多。后来医生给他开了300多元钱的药品。你有什么感受?
2、班干部选举前,沈圆为了能使自己能当选干部,就给同学们送礼,请他们吃小食品,目的是让这些同学投他一票。